他是浙大学士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+博士、浙大博士后;本要当访问学者,却以普通工程师身份进入华为电气,半年内即升任副总裁;后来一手主导艾默生对华为电气7.5亿美元收购事宜;5年后离职从新的领域做起,如今公司年营收超10亿,于今日成功登陆A股市场。
拥有如此传奇履历的是智能家电电控产品、工业电源和工业自动化产品供应商——麦格米特(002851)董事长兼总经理童永胜。平时,同事们习惯性地叫他“童博”。
初见童博士,他精力充沛,谈起公司的业务饱含。都说知识是第一生产力,今天和全景商学院一起,倾听这位学霸的创业故事,什么叫“科技创造财富”。
1996年,童永胜在浙江大学电工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做研究,浙大考虑派他去英国当访问学者。这期间,恰逢华为到杭州招聘高端人才。90年代时,华为并不像现在这么知名,摩托罗拉、爱立信这样的外企才是高材生就业的首选方向。
童永胜从本科到博士后都从事电力电子技术研究,他深感,这种技术研究,一定要去做产业,而不是待在研究所、学校搞理论。“当时华为来招聘,我感到这是一个机会,就去了。”
那时候,博士后还比较“稀罕”。童永胜至今还记得,办理落户手续的时候,深圳人事局的办事人员对他说:“你是第一个落户深圳工作的博士后。”
华为电气是华为的子公司,主要做通讯电源系统。当时,华为电气研发部只有几十人,产品比较单一,销售额也不是很大。童永胜以普通工程师的身份进入华为电气,最开始做项目组的辅助人员。凭借多年扎实的科班功底和研究实践,他解决了很多技术难题,令人难以置信的升职之:一个月就被提升为开发部经理,三个月做到总裁助理,六个月做到副总裁。
“虽然我有博士后的背景,但也有很多高学历的人一起进来。在华为,无论什么样的人进来,都要靠本事晋升,只要能解决问题,就会提拔你,给你升职加薪。”童永胜说。
浙大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当时国内为数不多的、拥有电子电力博士点的高校。童永胜凭借自己在高校和行业里的人脉,大力招揽人才。短短几年内,华为电气研发部从几十人扩张到几百人,产品从单一的通信电源,发展到UPS、变频器、定制电源等多个品类,销售额做到20多个亿。
“我在华为电气,真正动手做研发只有一年多。担任副总裁后,我更多的工作是做技术研发管理。”童永胜说,“华为电气这个平台很好,管理层可以参与公司的生产、财务、营销、股权等各个方面。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很多,得到全面发展。”
90年代末期,随着全球电信市场的蓬勃发展,当时全球电信企业有一种趋势:聚焦核心,卖掉非核心业务,爱立信、朗讯等大公司都卖掉了自己的能源部。华为的主营业务发展得很好,也考虑把通讯电源这块业务卖掉。
身为副总裁的童永胜成为这项工作的主要推动者。“当时我们找了很多家,最开始的时候朗讯想收购,后来没谈成,它把自己的网络能源部卖掉了。后来又跟好几家谈,最后锁定和华为电气有互补性的艾默生,以7.5亿美金的价格卖掉了。”
童永胜说:“60多亿元人民币,在当时算是天价了。那个时候大家很专注做事情,并没有多轰动。当时互联网不发达,不像现在,一点点事情就搞得所有人都知道。”
2001年,童永胜随华为电气一起进入艾默生,担任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副总裁。童永胜说,华为电气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,卖给艾默生后,他本打算长期做下去,但后来被调去负责海外业务,不再涉足国内的开发和营销管理。
“海外业务每天和外国人沟通市场问题,我对这些不太感兴趣。去过那么多国家之后,我看到一个趋势——中国未来会成为全球的制造中心。”童永胜说,“而且,很多创新产品,大公司做不了,要靠小公司去做。那时我逐渐萌生了创业的念头,想要缔造一个全新的电力电子技术的公司。”
“当时想过两个方向:电视和电动自行车。后来还是选择了电视,因为当时液晶电视已经做到十几寸了,而大屏等离子电视当时卖十几万一台。我去过60多个国家,了解到全球很多企业开始往这个方向投资,这是一个判断的风向标。”童永胜说,“当然,还要跟我的知识范围相匹配,如果我没有能力去做,那行业机会再好也没用。”
不过,童永胜此时还主要停留在对产业的观察和思考阶段。2003年,曾在华为电气工作,当过童永胜下属的在外创业几年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方向,便向童永胜请教,未来要做什么好。童永胜他,可以想一想未来电视方面有什么业务可以做。
在童永胜的下,等人出资50万,成立了深圳市麦格米特电气技术有限公司。麦格米特(MEGMEET)这个名字也是童永胜帮忙想的,他解释:“这是一个没有意义的组合单词,只是考虑发音容易被老外记住,方便开展国际业务。”
然而,新公司一直经营困难,2005年亏损了近300万。又找到童永胜寻求帮助。此时,童永胜刚好有离开艾默生的想法,于是答应加入麦格米特。
2005年4月,童永胜放弃外企优厚的待遇,从艾默生辞职,注资260万加入麦格米特,成为公司董事长、总经理。那个时候,公司还不知道产品的研发方向。没有客户,还要交房租,养活十几个员工。至今想起来,童永胜都觉得压力很大。“好在我们很聚焦,咬定平板电视电源这个目标来做。”
当时流行的是大块头彩电,但平板液晶电视已经有厂家在推了,虽然一个月销量只有千台左右,但价格也很高,几万块一台。新产品推出阶段毛利较高,给了麦格米特一个靠技术的机会。
在童永胜的带领下,麦格米特很快做出了对口的产品。2005年年底的时候,公司销售额达到2600万,账面盈利300万。
谁料天有不测风云,就在公司经营状况出现转机的时候,2006年初,麦格米特被深圳一家公司骗走了30万美元的货物,上一年辛辛苦苦赚来的钱血本无归。
真正让麦格米特活下来的第一单不是卖产品,是卖技术。2006年,公司研发出一个关于CCFL的性技术,被一家企业看上了,专利使用授权费600万。就是靠着这600万,公司才缓过来,能够继续投入。2006年底,公司就赚了2600万利润。
“那时公司小,大牌子看不上我们,我们是靠着二三线年是我们赚钱最辉煌的时候,纯利4000万。当时,算上前台接待和保安只有41人。”童永胜说,“我们是完全靠原创技术起家的,可以说平板电视电源的行业标准是我们引导出来的。”
2007年,麦格米特完成了原始积累,也打开了知名度,开始与TCL、创维、长虹等大品牌合作。公司的平板电视电源业务进入高速发展期。
就在2007年麦格米特平板电视电源业务最红火的时候,童永胜就的意识到,这块将来一定会饱和,价格会雪崩,必须延伸产品类型。
童永胜认为,作为制造型公司,技术日新月异,如果只做一个板块,市场出现饱和的时候,竞争变得激烈,利润空间被压缩,会带来灾难性的问题。他说:“如果不是垄断型公司,即使曾经业绩很辉煌,也会像烟花一样转瞬即逝。我称这种公司为‘独脚兽’公司。”
童永胜看到医疗是未来的大产业,但大型的医疗企业大多在欧美。因此,2008年5月,他们和Robert Staub(现为美国麦格米特销售负责人)合作,在硅谷成立美国麦格米特,布局海外医疗设备电源业务。2016年,麦格米特的医疗设备电源营收达到8735万元。
之后,麦格米特又尝试工业定制电源。“这块业务国内有人做,但都比较低端,天天拼成本。我不喜欢在价格上斤斤计较,只做高端跨国公司市场。”
接下来,麦格米特又涉足工业自动化相关业务。“我离开艾默生这么多年,从来不做跟他们竞争的市场。虽然有所相关,但我做的是高端的、有技术难度的特殊细分行业的电机控制。沈阳机床、中联重科都是我的客户。”他说。
麦格米特后来又陆续开发了轨道交通制冷压缩机、打印机电源、机器人焊机……重点服务各行业龙头企业,发展了北汽新能源、中国中车、飞利浦、发那科FANUC、东芝、西门子、爱立信、ABB、松下、乐视等一批高端知名客户。
2013年开始,麦格米特陆续收购智能卫浴企业——怡和卫浴的股权。“这原本是我的客户,由于资金问题运转困难。与其看着客户死掉,自己的生意也没了,不如干脆救活它,这样对双方都好。”童永胜说。
“很多人不解,为何你们要收购一个做马桶的。前一阵郭台铭说过,‘汽车已经是个电子产品了’,我想借用这句话说‘马桶已经是个电子产品了’。这跟麦格米特的自动化、智能化在本质上是一样的。”
收购怡和卫浴不久,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写了一篇文章《去日本买只马桶盖》,在国内掀起一股智能马桶热潮。本无心插柳,谁料怡和卫浴一下子站到风口上:2014年-2016年,怡和卫浴营业收入分别为3360万元、7289万元和1.47亿元,每年翻倍增长。
正如童永胜所料,随着平板电视行业的发展,低功率平板电视电源价格和毛利率逐渐下降。2015年,麦格米特进行策略调整,收缩了低功率平板电视电源业务。
2016年,随着互联网智能电视的兴起,市场对高功率平板电视电源需求增强,互联网电视巨头乐视电视成为麦格米特的第二大客户,年销售额近6000万,平板电视电源业务收入保持了稳定。
从设立之初的电视电源产品开始,目前,麦格米特已基本形成智能家电电控产品、工业电源和工业自动化产品三大产品系列,培育了变频空调功率转换器、变频微波炉功率转换器、智能卫浴控制器及整机、医疗设备电源、通讯设备电源等多种快速增长的新产品,产品结构逐渐丰富。
技术创新和产品拓展也为麦格米特带来显著效益:2014年到2016年,公司营收分别达到6.35亿、8.13亿、11.54亿;净利润分别为3769万、5658万、1.1亿。
童永胜说:“智能家电、工业微波、新能源汽车、轨道交通、海外市场开拓会是公司未来重点发展的方向。我想要做到MEGMEET EVERY WHERE,让麦格米特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。电视、冰箱、微波炉、高铁、医疗设备……各种机器打开后都有麦格米特,在各个行业大品牌背后默默提供支撑。”
在多元化探索的道上,麦格米特也曾遇到挫折。五六年前,麦格米特曾经开发过智能LED灯控制系统,但由于不适应市场最终放弃这个项目。
“那个产品很成熟,用手机可以控制一整条街的灯。但客户总是一味地压低价格,拼成本的事情我不会做。”童永胜说,“所以,一直以来,我只跟大公司合作,他们更看重我们的技术和创新,这是麦格米特的价值所在。”
“有的大公司要开发新项目,也会找到我们一起研发。只要你技术不断进步,产品不断迭代,跟大公司的合作基本上会很稳固。”童永胜说,“不像一些小公司,喜欢拼价格,你卖100块,他要90块,你要90块,他给80块……这种生意没法做。我们公司的营销人员非常少,我们主攻研发,用技术和创新牢牢抓住核心客户。”
2014年到2016年,麦格米特研发费用分别为7699万元、9698万元和 1.27亿元,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均超过10%。过亿的研发投入,几乎相当于一个小公司的年营收。
对研发的大力支持也带来良好的效益。目前,麦格米特拥有有效使用的专利290余项,其中发明专利37项,被认定为广东省智能电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、深圳市市级研究开发中心、深圳窄间隙焊接技术工程实验室。
随着深圳土地成本越来越高,一些企业陆续外迁到中山、东莞等周边地区,麦格米特则将生产迁到株洲。童永胜表示,除了成本考虑之外,也是为员工着想。“到东莞打工的人是谁?大多是江西、湖南、湖北的人,与其让他们背井离乡,不如把工厂建到口。而且我们的工程师坐高铁去也方便,3个小时就到了。”
2017年3月6日,麦格米特成功登陆中小板。回首十多年的创业,充满、看似坚强的童永胜也有自己的辛酸。“早期客户跑被骗,公司只剩一堆物料,心里还是很崩溃的。创业早期,有些股东、员工不认可我,要离职的时候,我心里也不好受。2012年,由于一些事情没解释清楚,公司申请IPO被否,一些员工意志不坚定也走了。”他说,“不过现在看来也不是坏事,留下来的都是对公司充满信心的,团队反而更团结了。”
童永胜表示,上不上市都不会影响麦格米特的,上市只是给公司装上了翅膀,可以飞得更快。上市后,他考虑更多的是员工个人和公司发展之间的平衡。
“深圳的房价越来越高,从我刚来时候的几千块,到现在的七八万一平,这么高的房价,员工的心态怎么可能不改变?麦格米特是科技型公司,主要靠员工,让员工保持好的幸福指数,才能公司利润的持续增长。这种平衡是需要董事长每天去考虑的,也是很多公司面临的社会挑战。”童永胜说。